最近总是有人问我要如何找到热爱,给大家讲三个小故事吧。前两个是我在寻找热爱那些年,给了我巨大启发的两个人。第三个是我自己的故事。
/1/
A姐是我在纽约学钢管舞时的一个老师,30岁出头,日美混血,长得像五官有点立体的亚洲人,下巴尖尖眼睛大大的,光看脸巨精致。
但上课时她外套一脱,直接把人吓死——大臂有我两个小臂粗,腹肌是一块一块的,大腿肌肉是凸出来的,整个人像一块硬邦邦的钢板。
因为觉得A姐实在太酷了,有一次下课后我请她喝了咖啡,终于问出了她的人生故事。
我之前研究她ins账号,发现这姐不仅会跳钢管舞,还会霹雳舞(breaking)和跑酷。没事儿就发个后空翻、headspin、旋风腿啥的小视频,账号有小几万的关注量。
因为她气质实在太猛了,我一直以为她是什么有钱人家的小孩,花重金培养了一堆兴趣爱好。喝咖啡聊天儿时才知道,她来自布鲁克林最穷的一个区,爸妈小时候就离婚了,大学都读不起(美国很多低收入家庭确实不重视教育,也不咋管小孩)。
她说从小就喜欢武术、舞蹈这些东西,但家里没钱,只能在电视上看功夫电影然后跟着劈劈砍砍。成年后她自己跑到纽约打工,攒了一点钱就去找舞蹈室学舞。因为太穷了,她每到一个地方就问,你们需不需要服务员或清洁工,我可以来干活,让我免费上课吧。
前面半年她武术也练,舞蹈也练。但越运动越了解自己的身体,就开始在实践之中,不断精细化自己的选择。比如她发现自己对细微感受的觉知力一般,就放弃了现代舞。比如她发现自己能练出后空翻这种高难度动作,适合把力量和美结合在一起,就专攻钢管舞和霹雳舞(breaking)。每次她换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水平都会有井喷式增长,三年后就能在纽约的舞蹈教室教课了,偶尔还能接到影视剧的武打替身。
A姐让我看到,一个人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就会持续处于高能量的状态。每次上课只要她带热身,整个屋子都像洒满了阳光,让你连做高抬腿都不累了。下课后她会跟每一个学生击掌拥抱,记得住我们的名字。她有自己的一帮朋友,基本都是跳舞或跑酷认识的。周末我看她会和朋友花几美金坐地铁,到皇后区的rockaway海滩,带上野餐布,外放音箱,几个人在沙滩上开始跳breaking,周围不一会儿就有好多人围观鼓掌。
我当时在纽约做律师,我也知道比起做律师,跳钢管舞能让我感受到更多热爱,但我舍不得做律师的薪水。那时的A姐给了我好大的激励,她让我看到,一个人的快乐,真的跟她挣多少钱没有关系。
她一直都很穷,因为在纽约教舞蹈课挣得也不多,每赚一点钱她就会去用来继续学跳舞,学跑酷。我们上课的地方在33街,她住在140多街的哈雷姆,跟几个室友合租,房租一个月几百美金。她说她账户里基本没存款,但身体贼好,从不生病。也不买衣服,常年就两套运动bra和瑜伽裤换着穿。
但说实话,她那身材和气质,穿啥衣服都像奥运冠军。
做为习惯按轨道前进的东亚女孩,我那时还挺操心她的未来的,心里想着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吧……喝咖啡的时候我问她,你对自己有什么规划吗?你素质这么高,可以努力一下去好莱坞当个明星啊,或者专心在ins发内容,做网红也挺挣钱的。
结果她像见鬼一样看着我,说I am happy now,顿了顿又说,但我很open,愿意看看生活会把我带到哪里。我最后很认真地问她,你对我有什么建议吗。她拉着我的手说,dany,你总是想得太多,你需要学会follow your heart。
写这个故事时我又去找了下她的页面,发现她不知道又有了什么奇遇,这几年开发了唱歌天赋,ins粉丝一下子翻了几倍,还开始发行专辑了,也搬到了纽约中城的公寓里。
我想我现在知道她说的follow your heart是啥意思了。一个人活在热爱那种状态里,你一直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所以不用想未来要咋整,更不用跟别人比较了。
/2/
2016年我第一次滑雪时,遇到的第一个教练是个叫约翰的老爷爷,有73岁了,从眉毛到胡子全是白的,我以为他滑了得有一辈子的雪了,后来才知道,他是退休后才开始认真滑雪,考了三级教练证。也就是说,60岁以后,才开始人生的第二曲线。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之前在美国的银行业干了四十年,退休时是某个上市银行东北区域的资产管理总监,妥妥的美国上层中产阶级,在哈德逊河谷有豪宅,在纽约中城有公寓,俩孩子都考上了常春藤。
我问他这么大年纪还来教滑雪图啥呢,他说,I just like spending time with people, and skiing is fun. 后来我观察到,他的确是那种真心喜爱和人类打交道的人。教我滑雪的那一下午,有一半的时间是他在听我的故事。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倾听者,会问一些我都没注意到的细节。
那天我问了约翰两个问题,现在想想,他的答案多少改变了我后面的人生轨迹。
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他这算是退休后才找到自己的热爱吗?会不会觉得之前在银行上班的日子都浪费了?
他说他理解的热爱,是人做事时的一种状态,不是对一个行业的热爱。
他在银行那四十年也挺热爱的,只是恰好因为那些业务他能做得好,有成就感,公司文化他喜欢,他团队里的人,也都是一口气干了十几年的,大家彼此都很熟悉了,上班就很享受。换一个公司,换一个岗位,同样是银行业,他未必就喜欢了。
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咋找到这种热爱的状态?凭运气吗?
他说,你得一直stay open,对生活保持敞开,愿意尝试不同的可能性。他退休后儿子喊他去滑雪,一开始他也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但还是决定去试试看。考教练证也是他儿子鼓励他去的,他一开始就想考着玩玩,没想到越来越喜欢。
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叫做热爱不是来自于思考,而是来自于好奇和行动。
他说他这一辈子,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从没思考过热爱的问题。他就是天然对世界,对他人很好奇,所以永远有感兴趣的事。他刚入华尔街的时候,就喜欢参加各种聚会去跟别人聊天,遇到一个很投缘的大佬,就被挖到了人家公司上班,后来一路晋升。在纽约上班的四十年,同事喊他周末打球、骑车、游泳,他都去试试看,最后发现自己最喜欢跑铁人三项,就练了十几年,还会参加比赛。
他给我的感觉像一只灰白翅膀的海鸥。看起来是个普通的老头儿,但整个人轻盈自在,一直在不停飞翔,不知不觉已经去过了很多地方。
/3/
我在刚上班那会儿也特别压抑,最开始是接触滑雪打开了我自己。那时周日坐在从雪场回纽约的大巴上,我想着的不是明天上班要开的会,而是明年怎么精打细算每一个假期出去玩。
我那时还认真拿纸笔计算过,年假不能一口气休完。如果每个三天小假期,都前后多请两天年假,一年下来休假的天数要更多。
上班的前三年,我默不作声地调换了对自己的评价体系:工作表现绝不是评价我价值的方式,能把这么高要求的工作做到60分,还能一年到头去很多国家旅行,这才我眼里值得追求的人生。
这个底层信念,让我开始跟时间赛跑一样去拼命生活。工作前几年,我的人生信条变成了,尝试、尝试、更多尝试。为了能充分利用下班的时间,去看剧、练舞、社交,我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时间管理大师。
在这种高密度的人生体验里,我感觉自己越来越打开,也许就是A姐说的“open your heart”的感觉吧。我发现“心”主宰的是感受。感受力打开后,像约翰说的那样,自然而然就会对越来越多的事情感到好奇。
比如说大学虽然是英专本科,但从没真的对英美文学提起兴趣,不知道那些绕口令一样的英语有啥好读的。在我充分打开自己的那个人生阶段,忽然就想报个莎士比亚的文学赏析课学一学。然后就有一天在地铁上,忽然读懂了十四行诗里那句“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我发现这句话描写的是”永恒”的感觉,永恒好美啊,我感受到了。而且我居然tm读哭了。原来文学触动心灵是这种感觉。我有”心“了。
打个比方,如果情感是一种频率,心就是那个接收的乐器。心被堵住了,人是麻木的,很多情绪根本感受不到。热爱作为一种非常高频率、高能量的情感,就需要心先打开,去接收那种感受。
感受力打开后,我越来越少去思考热爱的问题。甚至会做一些特别胆大妄为的事情,比如说连假都不请就一个人去墨西哥玩了十天,一边工作一边旅行,想着老板如果有意见大不了开了我,反正我也不想干了。。。
但最后我在墨西哥那十天玩得特别开心。因为要兼顾工作,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凌晨三点爬起来办公,九点天亮就合上电脑,跟着队伍出去潜水。这十天我竟一点儿都不觉得累,反而充满了无尽的能量,每天看着大海、鱼群、海鸥、夕阳,恨不得日子永远这样过下去。
这种能量甚至改变了那一周我的工作体验。在墨西哥的最后一天,我早上四点醒来,主持一场高管级别的跨部门沟通会,状态好到爆炸,所有刁钻的问题都能接住,连法语口音的英语都能听懂了。
那之后我就意识到,工作和旅行没有差别,一切都没有差别。我不需要找到一件我热爱的事,我需要找到一种热爱生命的状态。这是一场向内而不是向外的旅程。
热爱是星光,是雨水,是阳光细小的微粒,是微风下颤动的树叶,是泥土的气息,是妈妈的电话,是夜晚的烛光。
热爱是一种生命力。
热爱是爱生命的能力。
以惠特曼的诗结尾吧,祝大家都能解锁自己的生命力!
“现在我洞悉了造就完人的秘密,
那就是在阳光里成长,和大地同餐共宿
灵魂的流露是幸福,这里就是幸福,
我想它弥漫于空中,时刻等候着,
现在它流向我们,我们正好接受
永远生气勃勃,永远向前”
https://weibo.com/1973422271/P3KJ16iRt
延续如何找到热爱这个话题,还有一个思路是,调整我们对于「热爱」的思维方式。
当一个人问出「如何找到热爱的事情」,ta对「热爱」的理解大概率是这样的:
1. 这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看似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总是激情澎湃,对自己的生命充满热情
2. 我看到他们喜欢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感受了一下,这些事我并不喜欢做,这些大概率不是我的热爱
3. 我的热爱是什么呢?我好像对生活里的很多事,都没有特别强烈的感受,没有那种激情澎湃,能量满满的感觉
4. 我该怎么找到我热爱的事呢?是要尝试更多吗?
我们换个方向思考,那些看似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激情澎湃,持续在创造的人,他们是如何活出这样的人生状态的?我观察过很多的人生路径,大致提炼出这么一条故事线,你看看是否符合你的认知:
1. 他们对世界保有开放、好奇的心态,喜欢尝试新事物,也喜欢跟不同类型的人交流
2. 他们行动力很强,而且不惧未知,很相信自己,如果有能引发他们兴趣的新事物,哪怕毫无经验,也愿意去尝试一下
3. 因为大量的尝试,他们会迅速积累起对自身的数据库,比如我大概率擅长哪一类活动,对什么话题更感兴趣,社交风格是什么等等,也就是对于“天赋”产生了觉察
4. 从这些尝试的新事物里,他们能判断出哪些是自己有点天赋,能持续做好的,哪些是不适合自己,可以放弃的
5. 对于那些能持续做好的事,他们会投入时间精力,进行刻意练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6. 他们韧性很强,愿意接受失败,如果一个方式不行,就换一个方式继续练习。他们耐心也很好,意志力顽强,可以接受可以刻意练习过程中的枯燥无聊
7.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他们会越来越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水平也持续提高,内心的满足感越来越强
8. 他们开始将这个技能投入社会实践,为他人创造价值,并获得金钱回流,与世界交手,又带来更多的使命感和满足感
9. 他们开始成为一个小小的专家,有了自己的公司、品牌、课程、客户或者追随者,他们开始将自己练习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
10. 他们并没有停止对技能的锤炼,持续提升,持续帮助更多人,持续获得更多财富,就这样过了一辈子。死后留下书、纪录片、访谈录,成为一代宗师,影响无数人。
你看,这样的人生故事线,并无法用「热爱」两个词来概括。你没办法说,他们成为一代宗师,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
这其中的差别并不是在「事情」上,而是在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上——开放度和好奇心、容忍失败的能力、自信心、对自己天赋的了解、行动力、面对困难和无聊的忍耐力、从逆境中快速爬起的能力……应该说,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些内在品质,他一定可以在这世界上千万件可以做的事情上,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通过刻意练习成为大师,不是吗?
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一个向外,一个向内。向外的思维方式,寄希望于找到一件我足够热爱的事情,从此我就可以努力了、我就会拼尽全力了、我就能自我实现了。向内的思维方式,则是聚焦在自我成长上。我想让自身产生怎样的变化?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一个人只要开始自我成长、自我探索,并能在自己身上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热爱」的问题是一定会被解决的。或者说,你也不会那么在意有没有找到「热爱」了,因为每一天的生命,你都开始变得更加有能量~
https://weibo.com/1973422271/P1BGcoKZz
来聊聊怎么找到热爱这个话题。昨天正好和社群小伙伴讨论这个话题,提到张朝阳说过在中国长大,前半生都被学习和考试占据绝大部分时间,始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是在20岁那年走到好学生的顶点后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发现一切对外在目标的追求,都要以对自我的探索为前提。你去看那些各行各业真正闪闪发光的人,都是有极强自我意识的。他们不是仅仅为了合群和优秀,因为恐惧掉下去而努力往上爬,而是扎根于一种内在力量,真实地活出自我的样子。
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它就是「自我探索」这个大命题中的一个小命题。这个命题的解决思路并不是「找到一件事」,而是在人生的所有事情中,都开始「寻找自己」。
就好像你没办法从大地里发现金子,不是因为地里没有金子,是你没带最新型号的金属探测器。
「寻找自己」就是通过提升向内的感知和觉察力,升级自己的内部感知系统,你就能从日常生活里越来越轻松地发现那些属于“热爱”的蛛丝马迹。
那怎么寻找自己呢?这个话题我探索了十年也实践了十年,至今仍在路上,分享一些我当下的思考吧。
我现在的思路是,真实自我是不需要「寻找」的,它是我们作为小孩子的那种本自具足的状态,天然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一切选择都是从本心出发。但长大的过程,就是用一层又一层的枷锁和监狱,把真实自我给锁了起来。
这些枷锁和监狱,就是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赋予我们的那些限制性信念。比如说「向外比较」的这个信念——我们从小到大十几年的竞争、考试、排名,在脑子里种了一个根深蒂固的念头,就是「我的价值,取决于我在一个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那我的目光,在成年以后,必然放在我周围的人在做什么,我有没有结婚、买房、有一份好工作。我怎么敢去问自己喜欢什么,热爱什么呢?如果我喜欢的事情,没办法让我在群体中保持优秀怎么办?所以很多人一旦涉及到「寻找热爱」,就会触碰到这个由思想构建的围墙,像监狱外围的电网一样,把自己电回来。
害怕“脱轨”,害怕周围人目光的审视,害怕自己因不再“优秀”而失去辛辛苦苦挣得的一切,害怕自己“跌下来”……但那种不快乐又是真实的,生命的压抑感日积月累让能量越来越低,想要越狱又恐惧围墙,人生就这样被牢牢困住了。
「自我探索」一定是要触碰未知的领域的,甚至一定是要经历一些恐惧的。你的自我在哪里呢?被你亲手锁起来了啊。在每一次想要让父母开心,努力让自己扮演一个好学生、乖孩子时,你都在亲手“杀死”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
现在你说,好,我不想再过这种被规范好的人生了,我要找回真正的自己,活出我自己。那不好意思,过去几十年的人生,每一次你曾经因为恐惧而给自己套上的「枷锁」,你都要去面对。
小时候你喜欢画画,妈妈说别搞没用的好好学习,你再也不敢提自己喜欢画画。长大后妈妈的声音变成了你脑子里自己的声音,你其实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你不敢去尝试,你觉得这些“没有用”。甚至,你连这层枷锁都看不见,因为枷锁上面又有枷锁,你会说:我年纪大了,我没有天赋,画室离得太远,同事知道了会嘲笑我吧,这又赚不到钱……甚至,你为了不触碰这些围墙,再一次背叛了自己。最后你会说:其实我也没多喜欢,这玩意儿也没什么了不起,小孩子才感兴趣。
你看,我们背叛自己,压抑自己的行为,发生在每天、每时、每刻的选择里。那层束缚住你真实自我的监狱,你每天都会继续垒一块砖,让自己在【虚假且窒息的安全感】里缩得越来越紧。
怎么找到热爱?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充满恐惧的人,谈何热爱呢。
如何从这个枷锁里走出来?按照这个思路,就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去拥抱恐惧,超越恐惧。每超越一分恐惧,就能拿回一分的自我。
比如说……
策划一场一个人的旅行,买张周末的火车票说走就走。
在会议上举手一次大胆发言,管它说得好不好先表达自己的观点。
那个总是要搭你车的同事,忍着巨大的恐惧先拒绝她一次。
去舞蹈室跳舞站到第一排,努力屏蔽掉他人眼光,为自己跳一次。
当你把目光放在日常生活里小事时,你会发现,超越自己的机会真的好多好多啊。有太多次你明知道,那个新的体验,那个打破常规的选择里面,有巨大的能量和生命力,但你不敢去做,并找了一大堆理由说服自己我根本就不想要。
其实人生很多关键的选择,就在这样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时刻。不要小看每一个捍卫自己、守护自己的时刻,它们会在生命里积攒出巨大的势能,一个冒险引发另一个冒险,一次尝试让你愿意去做更多的尝试。
更重要的是,打破恐惧的能量会让你冲破思维的惯性,你会真的发现,过往那些局限住自己的认知,被彻底颠倒了。比如说我有个朋友一直不敢写作,害怕会被身边的人嘲笑,我鼓励他写了公众号并发出来后,他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人嘲笑他,反而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鼓励。这个体验让他开始坚信“世界对我是友善的”,“我是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在那之后开始每天写公众号,重新找回了自己对写作的热爱。
信念的围墙需要真实的体验去逆转。“我是谁”和“我怎么做”之间是一个闭环螺旋,纵身一跃、打破常规的意义就是,不管不顾做出一个大胆的选择,并通过这个选择,来体验一个全新的「自我」的存在状态。
https://weibo.com/1973422271/P1A7S6QIQ
转载请注明:励志啊,互联网最励志资源聚集地 » 如何找到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