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励志好文 lizhia 30浏览 0评论

 

1/

我通常热衷于认识论,今天要谈一下方法论。

我们可以如何面对这个新的世界?

缺乏“为什么”做底层的“怎么样”容易荒腔走板,而急功近利又是这片土地上心照不宣的基本文化——缺乏对超越者的信仰就必然会这样。这意味着,在这片土地上,方法论普遍都会因急功近利而荒腔走板,沦为机巧,比如厚黑学。

这里向来都是提倡权威的,提倡人们信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所代表的权威,并表明这才是道德的,于是留给人们精神的路就只剩下一条——争相做个“人上人”,这不仅有实际利益上的好处,同时还能成就道德的圆满性。

这说明,如果没有一个超越现实的存在,人们就只能困在现实中——务实就是这么来的。

今天我谈方法论,谈我们可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一方面要谈一下如何把握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接着就谈如何运用底层逻辑来面对生活。“可以如何”即是在强调一种选择,不是在强调正确。

2/

什么是底层逻辑呢?就是现象下面那个比较稳定的、支撑着现象运转的简单逻辑。

底层逻辑通常是说明性的,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述起来很简单,说人大约有五大需求,其中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高级的需求是社交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们之间基本是按照满足的优先级排列的,不过一旦有人在某一高级需求领域获得充裕的快感,他就有可能会将此项需求的优先级升至最高,比如他会为了爱的人(爱与被爱需求)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生理需求)。

这一底层逻辑告诉我们,假使一个地方的人们长期处于生理性(主要指温饱)的匮乏中,他们是完全可能将自尊和爱踩在脚底的,他们更加不会注重文化和审美,因为只要人们长期处于饥饿之中,他们分散到各种事物上的注意力就会渐渐集中到食物上面,这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心理学领域,更是在经济学领域揭示了人类经济行为是如何流动的。在我看来,这一贡献远比哈耶克对于经济学的贡献还要大。这是因为需求层次理论是更为底层的决定论,它直接连通经济学的三个底层关键词之一——需求、相信(信任)和效率中的需求——解释了人类行为的趋向性。

当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时,就敢于在当下进行消费,并且敢于超前消费;而当人们对未来丧失信心时,就会趋于保守,收紧消费和投资,而倾向于储蓄过冬。如果人们在对未来丧失信心的时候依然表现出一种消费的狂热,这至少能说明三点:

1、这必然是短期行为,是不可持续的;

2、这必然来自于需求蓄能,即通过某种手段将需求累积起来,延缓释放;

3、这可能来自精神的贫瘠,需要通过消费来进行暂时满足。

以上三点可以用来说明今年上半年的旅游和餐饮热,这样的热度可能会持续到今年年末,接着便会衰退,而泛娱乐化会持续走热,比如短视频。

可以确定的原因是,到今年年末,三年来的需求蓄能将被消耗殆尽;而实体经济的萎靡有增无减,由此带来的痛感会越来越清晰,于是人们就会收紧消费。接着会发生什么?一种转向,从现实的匮乏性到网络的泛娱乐化的转向。

3/

经济的本质是需求和相信,它们产生行为和偏好,接着带来效率的升级。

这便是经济的底层逻辑。

通过这一逻辑,我们可以理解经济繁荣和萧条是如何产生。一国或一地的经济繁荣得益于经济螺旋运转的健康品质,简单来说就是可持续性。人们的需求产生行为,而相信决定了行为的趋向,如果这一趋向是有助于提升效率的,那意味着成本降低,资源利用率提升,人们满足自己基本物质需求的难度降低(基础物价和收入比降低),进而就会发生需求层次的越级。

需求层次的越级又会有助于精神的充裕,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科学和技术的推进——这又会助力于效率的升级。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这一基本的逻辑链条:

需求产生行为,相信(观念和信心)决定了行为的偏好,行为的偏好有可能带来效率的提升,进入正向循环,即可持续发展;行为的偏好也有可能抑制效率的提升,陷入负向循环,不可持续。

比如,如果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观念,就一定会发展那些能够“集中力量”的产业,比如房地产。房地产的特点对于官方而言是能够快速“积蓄力量”(敛税),并且它所能带动的相关产业够多,由此带动的就业岗位就够多,所以发展房地产就成了官方必行之举。

优势明显,劣势却是隐藏起来的——由于此地文化中的务实和短视,一切资源均会向房地产相关行业倾斜,那么那些需要深耕细作而短期不见效益的产业就会缺乏相应的资源和关注度。什么行业好赚钱,人们就会蜂拥而入,直至这个行业饱和,一个阶段后再被技术革命而彻底消失;而那些不好赚钱的行业就会一直沉默,直至不得不发展——比如中高端制造业和技术服务业。

船大难掉头。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观念,那些短平快赚钱的领域渐渐就会成为人们最热衷的地方。房地产业是资源优势性行业,它需要有优质的官方资源来打底,这又为发展的不透明性埋下伏笔——这同样会影响人们的观念。

那些容易赚钱的行业也是官方能借由“积蓄力量”的行业,但它们注定是不长久的,因为它们对于效率的提升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而那些有助于效率提升的行业又是需要深耕细作的,这就决定了这些行业的整体凋敝,而当那些容易赚钱的行业终于饱和或终于被技术革命的时候,产业结构已然成型,想要调整,谈何容易?

目前我们正在面临这样的状况。这里最困难的一点是对于观念的改变,至今为止,人们依然热衷于短平快,从大玩家到普通人,我们所发展起来的行业全部都是无助于效率升级的行业,这就注定会导致负向循环的来临。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物价和收入比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这就意味着人们的需求无法越层,注意力不得不停留在最基础的物质满足方面和最肤浅的精神满足方面——而这是不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飞跃的,换言之,无法促进效率的提升。

如果效率不提升,那么基础物价和收入比就会持续升高,因为原有的产业必然会衰退,供应减少且收入降低,于是带来萧条。

这其中有许多无能为力的地方,比如官方的性质所决定的某种力量的趋向性。这是不便谈的。

4/

我们亟需新的可持续的产业结构来为市场带来信心,而这件事的前提就是从房地产的势能下挣脱出来。房产税或许是想解决这件事,但名不正言不顺,强来肯定会引发新的大问题。

然而这只是表面的,前面提到过,最难改变的是观念。我们如何从短视的、自负的、务实的观念中挣脱出来,而拥有自由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能够沉默的专注一件事,深耕细作;能够追求精神的丰盈而不是耽湎于物质的短暂满足——如果这片地方能改换观念至此,那么那些我们所期待的事情就会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发生。

宏观经济最重要的指标即是自然失业率,关注这个数据,但要对官方的数据保持警惕。一个简单但粗糙的方法是持续跟踪身边的可跟踪的30个人的就业状况,通过他们的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估整体的就业状况。

以上所述,是想说明一点,实际的经济状况比当下看到的、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差,接下来还会更差。原因在上面已经大致表述了。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的动荡,如果你之前没怎么在精神上下功夫,那么现在应该要考虑一下了,不然该如何面对越来越近的翻滚的无常?

最后再谈一点,引领一个国家或社会向上突破的,不是那些低头把玩六便士的大多数,而是那些抬头看月亮的少数人。这样的人需要特定的土壤,比如这片土地上,是不会长出马斯克这号人的——这里太务实了。

5/

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有两点是值得参考的,其一是把握底层逻辑,即纷纷扰扰的现象后面的那个CPU;其二运用底层逻辑来面对世界。第一点好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本质是相对的,它不保证确定性,只保证趋向性,否则就陷入了偏执。比较难把握的是第二点,所谓用底层逻辑来面对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种方式?

譬如昨天谈到的需求层次理论,其作为底层逻辑所涉及的是行为背后的动机,依照这个理论,人的一切行为均源自于不同的需求驱动。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所有的行为均出自行为人的意愿,包括那些高尚的行为,比如奉献、利他、自我牺牲、恪守规则、尊重他人等等行为,均源自行为人的某方面需求,比如社交需求,比如自我实现需求。当然,那些低劣的行为也同样出自行为人的某些需求,但是用来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是脱离共识的,不被认可的,因此是低劣或卑鄙的。

一个人想要获得人们的认同,这样的一个被尊重的需求,既可以通过刻意逢迎来获得,亦可以通过在某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来获得。相较而言,前者更容易被诟病,因为不真诚,或者说太油滑,这是不符合共识的内容。但这不属于实然范畴,而属于应然范畴,它最初是规定性的,后来渐渐成为共识,即便如此,不同的文化中,该共识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同样是刻意和虚伪,在国内的接受度要更高,因为儒家文化或明或暗的倡导这一点,只是表述的更文雅,但内核却是一致的。而在西方文化中,虚伪是傲慢的表征,是对上帝不虔敬,因此是深受鄙视的。

但需求本身是无所谓高尚或低劣,比如人们普遍是有性欲望的,有的是对同性,绝大多数是对异性,也有极少数群体是对某些动物有性欲望,比如狗。我们不能说性欲望本身是高尚的或低劣的,它无涉价值,是实然的存在。满足该欲望的方式则是具有高尚和低劣之区别的,比如自慰,这在我看来没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但有一些正人君子却认为这件事实在是下作,他们是不屑为之的。

相较而言,自慰不影响别人,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自慰就有点不道德了,除非大家都是买了门票自愿前来观赏的,那么这件事就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虽然不一定合法,但基本不涉及道德。因为自愿。当然,正人君子们或许不这么看,但他们爱他妈怎么看就怎么看,我一向是懒得鸟他们这帮鸟人的。

6/

同样是满足性需求,自慰是不关乎他人的,但性骚扰就不一样了,在被骚扰者明确表示同意之前(若同意则不构成骚扰),一切试探性的行为均须自问,这是否足够尊重对方。一般来说,有这样的自问就会克制的表达,构成性骚扰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了。

这要分场合的,比如一位男性去到国外(比如荷兰)的脱衣舞俱乐部,跟脱衣舞女郎说,“你的大腿真性感”。这当然算不上骚扰,但如果移时移地,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在一次私人见面中说同样的话,若非双方已明确了某种对应的关系,这就是骚扰无疑了。

暧昧、调情、表达好感和性骚扰之间,虽没有明确的边界,但当事人应是洞若观火的,无非是把尊重这两个字放在多高的位置,位置放得越低,尺度就可以越大。所以要自问,某些言行合适吗?亦即是说,假如换位,自己面对同样的言行会觉得被冒犯吗?或者说,假如自己的亲友女性遇到相同的言行,自己是否认为这是合适的。

这就叫做边界感。

边界感是无法随随便便产生的,张三说自己有边界感和李四说自己有边界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对于张三而言,边界感就是不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但于李四而言,如果是出于好意,指手画脚也是没事的。

所以,所谓边界感,是一个人的思想、原则、自尊和追求的综合显现。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尽可能不去干涉他人,不要指教,过自己选择的生活,而不必对旁人的生活指指点点,因为每个人必须得清楚这样一件事:每个人都有权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特质。

7/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用底层逻辑来面对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种方式?

以上所述即是用底层逻辑来面对世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条原则:

1、接受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是说不清楚的,那个领域不必争论,沉默,而后自我领会;

2、接受这个世界上有底层逻辑这件事,它是相对的,富有指导性的,它是实然的,是价值无涉的,换句话说,它不以你的意志和情绪为转移;

3、我们只是且只能在相对的领域内生活,为无法在绝对的领域内生活,但绝对领域具有象征意义和引领意义,它的超越性为我们带来安宁,为我们的赋予价值的正当性。比如,虽然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正义,但对于绝对正义的追求规范着我们的共识价值,让我们在正向的道路上有迹可循;

4、实然不为应然负责,应然必须在看到实然的前提下站立,应然可以作为可欲的善举,但这并非是理所当然的。这一点警醒着我们的理性,让我们克制的规范自己,而尽量不去由着自我的意志去规范他人;

5、自由和自愿是行为合理性的前提,我们选择生活不是为了比出好坏,而是为了过符合自己当下能力的最意愿的生活,这会让我们感到平静;

6、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7、不必企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为正确本身是无需证明的。凡是需要证明的正确,要么是利益驱动,要么就无所谓正确与否;

8、持续追问,坚持反省,保持克制。自我是一切行为的发源地,这些行为无所谓意义,不必证明它们有意义,尊重自己作为动物的存在,谦卑是从这儿开始的。

8/

任何时代,理性都是一种极为难得并因此而可贵的品质,但扮演理性就恶劣得多了。比如有人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扮演理性的人就会说:你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能解决问题吗?

可是他们似乎意识不到,情绪本身不一定是为了拿来用的,它是人的一种自然流露,它的出现通常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避免成为问题。

扮演理性的人不理解这一点吗?恐怕不是的。他们只是太缺乏价值和意义了,因此总是倾向于寻找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一边,然后站在那里,并拉拢和指导旁人也要这样。他们并不理解自己所站立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如何成立的,他们只是假装自己的言行是正确的,就像他们扮演理性一样,他们只是觉得理性是应该的,如果他们觉得感性应该,那他们就会扮演感性。

我把这样的群体叫做正确主义者。这个标签所覆盖的范围是很广阔的,简言之就是那些一心追求正确的人们,并会为此舍弃自然和事实。

理性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它是从感性的荒漠中挣扎着生出来的一小片绿洲,它是一种对感性的克制和收敛,完全吗?不完全,感性是永远不可能完全被收敛的,机器倒是能做到,可是人不是机器。

关键是,感性不需要被完全的克制和收敛。我在上一篇中说,性欲望是一种很自然的欲望,但是它需要被收敛和克制,程度大约是,不要因此而冒犯甚至侵犯到他人。而不是说完全压制它,让它消失。理性所做的约束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再深就是各自的事情,凡夫俗子完全可以合法合理的满足这个欲望,苦修之人也可以用各种方法完全压制。

但人之为人,感性才是本质,感性是一切意愿的源泉,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理性是让它不至于因失控而不可收拾。以幸福而论,幸福的感觉就来自感性,理性只是为幸福赋予意义的东西,但最终的归宿还是感性。所以我后来意识到,理性的尽头是感性,就像哲学的尽头是美学,一切言说的尽头是沉默。

理性无需扮演,更无需证明给谁看你有理性,理性是一种能给你带来自在的能力,它约束你的感性,避免会招来麻烦的肆意,让内心享有更多的宁静。

所以无所谓有没有理性,而在于一个人会如何理解他自己的理性,他是用它来做什么?证明给人看?还是留着自己用。

如果一个人能充分理解感性的重要性,那么他必然是具有相当的理性的。此时他不再着意于寻找意义彰显意义或证明意义,而是会更为关注自己的内心。他不再从外界获得意义,而会尝试去构建只属于自己的意义,这个意义跟旁人无关,也无需向人证明,只是作为他自己的精神归宿和行为尺度。

因此他们绝不会去争辩哪个意义更好或更坏,更加无所谓去争论某件事有没有意义,他们清楚的知道在这一范畴的自主和个性,保持自己而不去教育他人。

你看那些总想着教育别人的人,他们所崇尚的意义连他们自己也没有追问过,通常是没有追问的意识,少数情况是不敢追问,他们以彰显和坚持自己所谓的意义来对抗这些意义本身的虚无。

多么可悲。那些教育别人的人总是一副为了别人好的姿态,其本质却不过是为了以此来对抗虚无。这就是深层的虚伪。

9/

不必去争论,更不必去指手画脚。这是理性首先要约束的两种冲动,因为生命本身是虚无的,所以人们自然会有这样的冲动,尤其是在这样的一片到处种植崇高的土地上。如果能克制争论,能克制去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就能走向沉默,此时你若抬头望,会看见漫天星辰。

这便是边界,最基础的边界。这个边界虚伪者和狂妄者是看不见的,所以他们还是会着意于扮演理性,诉说意义,彰显正确。他们明明有一副凡体肉胎,却总想着演绎死人或圣人的法度,他们总是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他们的理性实在有限,他们的认知实在浅陋,他们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没那么自以为是。

我们可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式是:保持沉默,仰望星辰。

谦卑就是这样升起来的。

 

https://mp.weixin.qq.com/s/nBoRtgQ_BhjSM7CyZZw9xw

转载请注明:励志啊,互联网最励志资源聚集地 » 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