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从世界的牢笼中,释放真我

励志好文 lizhia 69浏览 0评论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束缚、枷锁、规训等,但这些可以统一叫做“牢笼”。

因为牢笼是无形的监狱,控制你的空间和时间,控制你的思想和身体,控制你的独立性与社会性。也只有这么叫,才能唤起人的思考与反省,才能激发人的斗志与锐气。

我曾经也被重重牢笼给困住:

因为上学期间父母一直强调“考上大学就好了”,结果拼命努力后发现,人生的分水岭从出身就开始了。看着朋友买车买房,自己却一无所有,而且我还被所谓“优秀”牵绊住,出了家乡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太多了,那种失落与挫败非常打击我的自信心。

还因为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就是金钱和权力。所以我在公司科层制的压迫下咬牙坚持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也不敢辞职顶嘴,然后被社会主流文化规训,被消费主义洗脑,在生活中追求享受和品质,于是为了维持周末那一两天的享受,就牺牲自己身体的健康、心智的健康、乃至财务的健康。

更因为数字时代的信息牢笼,我曾长期浸泡在娱乐至死的信息之中,逐渐丧失独立思考、深度思考能力,也因为每天接触的都是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或者否定那些不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只相信自己愿意看到的信息,让我被锁死在低层次努力上,一点点失去未来的选择权。

但我正一步步摆脱这些牢笼,我想将这段经历分享给你,希望你能拥有更多的审视和思考,然后打破自身所处的牢笼,直至拥有自由的心灵。

01 信息牢笼

2017年抖音出现之后,我开始把大量时间用来刷视频,因为大学课堂让我觉得无聊;我也经常在课余时间跟朋友去上网打游戏,那时候LOL也很火;我还经常在网上看各种鸡汤文学,习惯于快速浏览大量信息。

结果就是大学期间都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临近毕业开始焦虑自己到底能干啥。

后来发现,视频、碎片信息这种浅尝辄止的信息消费方式,逐渐削弱了我的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当我写毕业论文时,我发现自己很难再静下来读一读严肃的专业书,也很难耐着性子长时间沉浸着做一件事情,总要时不时拿出手机看看有没有消息和新的资讯。

那种被迫着写论文和身体对即时满足的追求感,太割裂了。

感觉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只不过是一个工具,用来填装信息和分泌多巴胺。

后来是我师兄时不时告诫我和引导我,跟我谈心跟我聊天,让我逐渐摆脱了信息的控制。

后来我从2019年开始阅读,刚开始也很困难,整个人静不下来,我就选择抄书。

一开始从头抄一本书,慢慢地找到了静下来的感觉,后来开始摘抄好的句子,然后逐渐开始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选什么书读也很重要,你不能一上来就选非常深刻严肃的书,比如康德、叔本华、尼采那类哲学,也不能就盯着些鸡汤文学看,我当时选择的是齐俊杰对金融理财书籍的解读版,有思考深度也通俗易懂,这让我受益匪浅。

这就是我面临的第一次信息牢笼,也是娱乐至死的信息控制。

而娱乐至死之上是信息茧房,是平台算法和规则。

幸好我保持每天阅读和做笔记的习惯,我的视野不会局限在某一个领域之中。

但由于工作原因,每天接触的都是高度同质化的信息,上网浏览搜索的信息也是一个领域的,这让我对世界的认知非常肤浅,而且我刚开始阅读没几个月,所以经常被父母或者朋友说成“你怎么这么幼稚”“读书读傻了”。

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该读点哲学、社会学之类的内容。

很多朋友说我文章写的不错,问我怎么做到的。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一切区别的本质都是信息造成的,改变自己长时间所处的信息环境,是你将自己系统化的第一要务。

信息,包括我们平时浏览的文字,看的视频,还有对话沟通时的言语,都会对我们大脑产生一种形塑的作用。

因为人就是一种信息动物,是由信息训练出来的。这个结论的根基性原理,是“神经可塑性理论”和“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可塑性理论和神经网络模型解释了大脑如何根据信息输入改变结构和功能。神经可塑性指大脑能根据经历不断重塑,形成新的神经连接或调整现有连接。神经网络模型将大脑视为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网络,通过调整连接强度来学习和适应。

这两个理论说明:重复接触强化相关神经通路;新颖刺激促进新连接形成;环境影响大脑发展;持续学习重塑大脑结构;重复行为形成稳定神经通路。而这一切改变都建立在信息之上。

信息决定了我们的大脑,所以信息也常常构成了一种无形的牢笼,限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02 认知牢笼

当你开始改变你的信息路径和信息环境之后,你的认知会受到冲击,你感觉这个世界怎么和自己理解的相差那么多?

2019年以前我一直觉得努力工作可以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岗位调整不考虑我,年底奖励表彰没有我,而是考虑其他人。根本原因是我和决定我前途的领导之间的关系,并不怎么样。

这时候我就感到了痛苦。但痛苦正是进步之源。

我师兄当时和我讲了一句话:“你知不知道体制内只有三种人能往上爬,一种叫师爷,一种叫姑爷,还有一种叫少爷。师爷是领导身边人,是能出谋划策做出成绩的,姑爷和少爷就不用说了,那是自己人。你问问自己,你是哪一种啊?”

奈何我九年制义务教育没人教过我这些,父母只会让我好好学习,其他的不用管。

上了大学又是独自一人在外放飞自我了,也没有人教没有人带的。

长期流水线教育下,我的认知是自洽的:努力学习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能有好工作,有好工作人生就会幸福。

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我努力上大学发现大学才是更需要学习的地方,以前学的高中知识不说完全没用吧,起码进了社会之后是半点帮助没有。

进单位的时候父母一直告诉我要和同事好好相处,要听领导的话,要好好努力工作,结果就是成了牛马,刚进单位那会隔三差五要办会议,每次都要准备大量的纸质材料,每次都要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还得七点多就赶到单位做好迎接工作。

所谓认知牢笼,就是我们吸收信息的“意义加工软件”。

我在PMCDE知行管理系统中重点阐述了什么是理念:

理念,是你对世界的概括认知。像思维模型,就是你认识世界的一种概括方式。比如“公正世界假说”是你的理念之一,你就自然会认为努力就会有回报,好人终将有好报,坏人必然得到惩罚。你寒窗苦读十余载,应该值得一个美好的前程;你为了工作每天主动加班,升职加薪应该先轮到你。这都是“公正世界假说”下的想法。

理念,也是你行为模式的隐含假设。比如“互惠原则”是你的理念之一,它会引导你在社会交往中期待并实践等价交换,你相信给予他人帮助或价值时,最终也会收到相应的回馈。日常工作中,你帮助了同事,等到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同事也应该伸出手帮你一下,这才符合互惠原则。

理念,更是你情感反应的深层逻辑。比如“善良真诚”作为你的理念之一,它构成你为人处世的基本方针。你会主动帮助弱小者,主动帮助受难者。坐地铁公交会主动给他人让座,聊天时能坦露心声从不做作,你相信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善待。

所有理念都是隐蔽的,在没有碰到那堵墙的时候怎么也发现不了。

更可怕的是,理念还会自我强化。当我认为同事能升迁必定是因为“有关系”,我就倾向于寻找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而忽视这个同事本身的优秀。这就是所谓的”确认偏误”,它让我们的理念越来越牢固。

你接受了什么样的理念,你就困在什么样的认知牢笼之中。

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多元、开放的头脑,你可以在不同理念之间切换,你在面对不同问题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考方式。

这样的人必定是一个复杂的人。

03  环境牢笼  

我们所处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能量与信息。

比如很多家庭的小孩并没有感受过细腻和热烈的爱,所以一遇到社会上对ta好的人就容易迷失自己;

还有的孩子因为成长经历比较昏暗,所以内心枯萎麻木,时时刻刻防备着这个世界,一遇到刺激就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我小时候经常被我外婆说成是一个“自私的小孩”,因为有一次没有分享食物给我弟弟,恰好被她看到,自从那一次后她就开始这么讲我,连带着我妈和我舅舅也这么想我。

我那时候也一直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自私,直到我离开那个成长环境,遇到了新的朋友,我才发现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我不会反刍、内耗自己是不是真的自私,因为这群伙伴让我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别人口中的自己。

这一次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后来我参加工作了,我也不会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不过这也间接导致了我不太愿意和领导走近,很多好处自然落不到我头上。

所谓环境牢笼,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网络和物理空间。中国人常常讲风水,厨房要摆什么辟火葫芦,办公室要放个牛之类的,还有房子要坐南朝北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对环境的讲究。

你在不一样的环境中,你的心情会不一样,你的思考能力、行动力也会不一样。

马克思为什么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原因:社会关系会形成层层叠叠的约束力,有的拖着你往回走,告诉你别这么拼命,该躺平就躺平;有的拉着你吃喝玩乐,告诉你周末了就应该放松;有的还会劝你多干点活,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这些约束力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环境牢笼。

你得看清楚身边的一切社会关系,对自己是正能量的、有牵引作用的,还是负能量的、把自己往回拉的。

如果你目所能及的那个环境总是那样匮乏而平庸,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那群人只是庸庸碌碌,浑噩一生,自然就觉得没有什么奔头了,这是精神与物资双重贫瘠对大多数人的一场命运绞杀。

最重要是找到一个志同道合,自带磁场的群体,融入其中,你的行为会自发被改变。他人在场的时候,人会下意识地注重自己的表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周围的潜在评价。

当你加入那个群体,你就有了“誓约”,有了“盟友”,你有一种归属感,有共同的奋斗期待,你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你的一切行为都会被更大的那个集体赋予’意义‘。

如果在此期间感到痛苦,那说明你有进步的空间。

04 文化牢笼

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meme)的概念。所谓模因就是在文化传播中类似于基因的信息单元,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

模因可以是一种观念、行为模式、语言、习惯或艺术,它们能通过复制和传播来影响人的头脑和行为。

我们现实中存在数不清的模因,这些模因给所有人提供的是一个稳定的性情特质、行为习惯、思想文化基线。

举个例子,咱们中国人鼓励学生或同事,一般都是说“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向XXX学习”“你要考个好大学”“你要进体制”。

这些要求不但具体,而且都是让你变成一个榜样化、标准化的人。

而且我们对人的培养,都聚焦在30岁之前,是年龄越小越重视。

还在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就聘请名师、进入名校,期待他们有各种天赋,家长本人还会亲自下场干预。可到了中学,家长就指导不了了,只能干干后勤保障。

到了大学就只有鼓励和支持了。大学毕业之后,更是只有要求,别那么拼了,赶紧找个安稳工作、找个老实人结婚生子。

然后等孩子出生,开始新一轮培养。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文化牢笼,我也是一直是被这么教育的。

但我现在能清楚地告诉你,这种教育模式很有问题。规划来规划去,成本这么大,投入这么多精力时间,为的只是一个平庸的目标:做个努力向上的老实人。

这是文化牢笼:社会文化会无形中给你植入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观点,多年后像种子一样扎根在头脑之中。它们不直接操控你的行为,但间接操控你的人生、你的世界观价值观。

比如现在很多人在人际关系中追求“让别人喜欢我”,特别在意和别人的关系,别人怎样对他都特别敏感,生怕被孤立和看不起,处处委曲求全,但这样的人得不到高评价。反而是那些在工作中有能力、有原则的人,更容易得到高评价。因为他们得到了尊重,尊重来自原则,来自能力。

长期想着靠取悦别人来获得升职加薪,那不是长久之计;靠人身依附那一套,最终都得不偿失,既失去了尊严和财富,又失去了自由与人格。

05 能量牢笼

能量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心力、体力、脑力等内在能量和人脉、技艺等外在能量的总称。

人的心力很容易在成长、工作、生活中被一点点耗尽,只能在忙碌生计之余刷刷短视频,看看小说,打打游戏,代入到一个个电影、电视剧、游戏人物中,这样生活才不至于苦涩,也好歹给自己一点精神上的愉悦与暗爽。

人的体力要么因为干重活累活导致过度劳累,要么因为长期久坐缺乏锻炼,身体始终觉得的疲惫不堪。

人的脑力则因为长期被垃圾信息干扰和影响,导致思考能力被一点点偷走。

人脉因为害怕尴尬和羞于开口,多年下来发现自己除了吃喝玩乐的朋友一大堆,困难时肯帮自己的人都没有几个,而且这些人也只能出点小力,一到关键时候就发现自己怎么找不到能帮忙的人。

技艺更不用说了,因为长期把时间资源投入到无法积累的事物上,所以只能在日后懊悔自己的平庸和无力:为什么当初不好好努力和奋斗,不好好节俭?

大多数人被能量牢笼困住,心力被无意义的工作和关系打散,时间和资源投入到娱乐、消遣和享受上,根本没办法聚焦做能成长的事情,于是命运就被锁死。

06 打破这层层牢笼的关键是什么?

首先是你得放下娱乐,作息规律,让自己恢复精力、头脑清醒,能做出明智的决定,而不是总觉得很累、只想放松,被身体本能习惯裹挟着前进。

其次是重新分配时间,你必须用一段独处的、用来提升自我的时间,不被打扰,全神贯注。这样你才会让身心再度统一起来,而不是被各种牢笼分割。

然后开始审视自己面临的信息、认知、环境、文化和能量这五个方面的困境,以及自己能做出什么改变。

你必须把这些写下来,而不是在脑海中构思。

如果你不写下来,就无法清晰呈现你的真实面貌。写,代表你的怀疑心觉醒,代表你想要改变。如果这一个动作你都不懒得去做,那你还谈什么改变呢?

最后,你应该把自己的所有时间与精力用来积累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围绕自己的专业领域去做资源沉淀,建立信息优势。

如果有什么必做的,那只能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将成为AI时代最隐蔽的分化工具。

因为你积累的知识、信息,都是你独特体感的呈现;你加工处理知识笔记的过程,代表你思维链的延伸;更重要的是你写下的所有思考与感悟,都是你精神的独特养分。

而通过知识管理,你会逐渐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公共知识驯化的标准品。

 

https://mp.weixin.qq.com/s/5v1uX7MaCbqWP3Vfb8wIlA

 

转载请注明:励志啊,互联网最励志资源聚集地 » 从世界的牢笼中,释放真我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Ads Blocker Image Powered by Code Help Pro

请将本站加入广告拦截器白名单

您使用了广告拦截器,为了小站生存发展,请将 lizhia.cn 加入白名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