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在职场打拼这么多年,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事?
答案是有”顶级思维”的人。我把常见的顶级思维总结了十条,跟大家分享。
1、快速停止负面情绪
这是我见过的最顶级的思维方式。因为在职场中,80%的失误都源于情绪失控,而不是能力不足。
很多优秀的交易者水平很好,但最后的成绩却天差地别。为什么?就是因为情绪管理能力的差异。
那么如何做到情绪管理?我总结了三个关键点:
第一,在你的大脑里安置一个”监控小人”。
它的工作就是随时观察你的情绪变化。当你开始陷入负面情绪时,它会及时报警。这时你要立刻跳出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1、是什么影响了我的情绪?
2、是事情本身,还是背后隐藏的恐惧?
3、还是仅仅因为我今天身体状态不好?
第二,练习进入”弱智模式”。
这听起来很搞笑,但特别有用。当你发现自己开始钻牛角尖,就强迫自己立刻变”笨”。不要深究,不要过分思考,转而去想些轻松的事情。
就像日本人说的”钝感力”,有时候,适当的”不敏感”反而是一种智慧。你看到了,但你选择不在意;你听到了,但你决定不往心里去。
第三,不要依赖社交媒体来调节情绪。
很多人在心情不好时,就发个朋友圈或者微博,等着别人来安慰。这种方式看似有用,实则有害。因为你会越来越依赖外界的认同,失去自我修复的能力。
真正的高手都是靠自己产生能量,而不是依赖外界给予能量。当你能够自己调节情绪,你就掌握了职场的一个重要法则。
2、自我觉察意识
我有一个投资圈的朋友,每天睡前都要写反思日记。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说:”因为发现自己亏钱的原因,从来都不是市场,而是自己。”
这让我想起古人说的: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真正的高手,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时刻保持自我觉察。仿佛在头顶上悬浮着一个”理性的自己”,时刻观察着”行动中的自己”。
具体怎么做?我总结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问自己一连串的”为什么”
-
我为什么会这么愤怒?
-
我为什么会对此感到厌烦?
-
我为什么会产生不屑?
-
我在保护什么利益?
-
如果我是对方,会是什么感受?
很多时候,当你把这些”为什么”问到底,会发现背后都是人性的弱点:自私、妒忌、缺乏安全感、懒惰…
第二层:发现自己的”行为模式”
每个人都带着童年的印记生活。小时候为了获得认可、关注或安全感,我们形成了某些行为模式。
比如有的人特别在意他人评价,是因为童年缺乏肯定;有的人总是选择妥协,是因为童年过于压抑。
这些模式在童年也许有用,但在职场却可能帮倒忙。只有觉察到了,才能开始改变。
第三层:调整到更好的状态
觉察不是目的,调整才是关键。当你发现自己的某个反应不够成熟,要敢于承认,并努力调整。
3、保持好奇心意识
在华尔街有个著名的故事。一个基金经理去考察一家公司,他不是问公司的财务数据,而是问清洁工:”你们CEO每天几点来公司?”
为什么这么问?
因为他知道,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而发现细节的前提是保持好奇。
我观察发现,真正的高手都有一个特质:他们对世界永远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心。这种好奇不是表面的八卦,而是深层的探究。
这种好奇心至少能带来两个巨大的好处:
第一,好奇心是获取好感的最佳工具
我认识一位顶级销售,他说自己最重要的技能不是推销,而是发问。每次见客户,他都会问很多问题:
-
“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考虑?”
-
“您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
-
“是什么原因让您做出这个决定?”
这些问题不是为了套话,而是真诚地想了解对方。因为他明白,人最渴望的不是被理解,而是被看见。
当你真诚地对一个人感兴趣时,ta自然会对你产生好感。这个世界上最廉价却最有效的馈赠,就是给予他人存在感。
第二,好奇心能扩大你的认知地图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次交谈都是一次阅读。当你怀着好奇心与不同的人交谈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思考问题!”
时间久了,你会总结出规律:”原来这类型的人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再后来,你甚至能从一些细节推测出更多信息,就像福尔摩斯的推理一样。
这让我想起德州扑克高手是如何读牌的。他们不是在读某一张牌,而是在读一个概率范围。通过对手的表情、动作、下注模式,推测出最可能的情况。
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持续的好奇和观察培养出来的。它能帮你:
1、在谈判中洞察对方真实意图
2、在管理中了解下属真实需求
3、在社交中建立真诚的连接
4、行动思维
有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位陶艺老师把班级分成两组:A组要在期末交一个完美的作品,B组要每天交一个作品。结果期末时,最好的作品都来自B组。
为什么?因为B组在不断的实践中进步,而A组把时间都花在了准备上。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个误区。以前我总觉得要把所有知识都学完才能开始行动,结果往往是:要么迟迟不敢开始,要么错过最佳时机。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一个道理:完整的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我总结了三个关键点:
第一,先做再学
很多人有个执念:必须把理论学完才敢实践。这种”先学后做”的思维方式看似稳妥,实则南辕北辙。
就像学游泳,你在岸上学再久,都不如直接跳进水里来得快。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你才能发现:
1、哪些知识是真正需要的
2、哪些环节最容易出错
3、哪些部分需要加强
第二,在问题中成长
记住,你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你成长的机会。不要害怕犯错,因为你面对的本来就是陌生的事物。
如果一件事情你已经完全掌握了,那它就不是挑战,也就没有成长的机会。真正的成长都来自于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化整为零
不要等到准备万全才开始。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今天解决一个,明天解决一个。
比如要做一个新项目:
-
不要等到看完所有相关书籍才动手
-
不要等到规划完所有细节才开始
-
而是先做起来,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
5、接受混乱为常态
生活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更像是一条崎岖的山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意外和混乱才是常态。
工作时,我们期待每件事都井井有条,但现实往往是:刚开始处理一个任务,紧急邮件就来了;好不容易进入状态,会议通知又到了;好不容易完成一个项目,需求又改了。
我们总是在各种任务之间切换,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完美的时间来专注做一件事。
生活也是如此。厨房永远不可能像样板间那样整洁,书桌永远不可能像杂志照片那样一尘不染,孩子永远不可能按照既定计划成长。我们总想通过各种管理方法让生活变得有序,但混乱总是会不期而至。
正是对完美秩序的执着追求,让我们倍感压力。
我们把大量时间花在追求完美的系统和流程上,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为了保持桌面整洁而迟迟不开始工作,为了等到心情最好时才开始写作,为了等到完美时机才开始行动。
6、聊胜于无思维
亚马逊有个著名的”两个披萨团队”原则:如果两个披萨不够团队吃的,这个团队就太大了。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背后,藏着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把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反而更容易解决。
这让我想到”聊胜于无”这个思维方式。它告诉我们,与其被困难吓退,不如先完成最容易的部分。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处理复杂问题、培养新习惯和启动新项目。
在培养习惯方面。很多人想养成运动习惯,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标,结果往往是三分钟热度。
而那些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往往是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每天只走十分钟路。看似简单,但正是这种”聊胜于无”的心态,让他们能持续进步。
但这种思维方式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陷阱:很多个”聊”并不等于”全”。这个方法是帮你启动的,而不是让你满足于简单。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要立即思考下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始终朝着最终目标前进。
7、成长型思维
有个有趣的心理实验:研究人员给两组学生同样的数学题。一组学生被夸”你真聪明”,另一组被夸”你真努力”。当遇到更难的题目时,第一组学生往往选择放弃,而第二组学生更愿意尝试。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思维差异:固定型思维vs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是天生的,失败意味着无能。
我就是这样的例子。小学时因为一次英语考试不及格,就认定自己不适合学英语,结果直到大四才勉强通过四级。高中时因为被喜欢的女生拒绝,就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和异性交往。
这种思维方式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让人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因为不尝试所以永远不会进步,因为不进步更加确信自己能力有限。就这样,我们给自己画了一个越来越小的能力圈。
转变发生在我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总是错误地把对某件事的否定,当成了对整个人的否定。考试考砸了,不代表你笨;表白被拒绝了,不代表你不招人喜欢;工作失误了,不代表你无能。
于是我开始尝试成长型思维:越害怕什么,就越要去尝试什么。
当初觉得自己学不好英语,我就去考研。虽然最后没考上,但英语分数却出乎意料的不错。这让我明白,所谓的”学不好”,往往只是因为没有真正去学。
害怕物理,我就开始阅读物理科普书籍。慢慢地发现物理不仅不可怕,反而充满趣味。现在我经常和朋友分享物理知识,他们都说:”你怎么什么都懂啊?”
不敢和女生说话,我就逼自己多和异性交流。确实聊死过很多次,但每次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现在的我能自如地和各种性格的人交往,这种改变是过去的我想都不敢想的。
成长型思维的核心在于:把失败看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能力的证明。就像爬山,遇到的每一道坎都不是阻碍,而是让你变得更强的台阶。
8、五分钟思维
春上村树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瞄准,而是开枪。”这让我想到一个简单却有效的行动法则:想做的事,立刻做五分钟。
拖延的本质是对痛苦的恐惧。我们拖延锻炼,是害怕身体的疲惫;拖延写作,是害怕思维的困难;拖延工作,是害怕完不成任务。有趣的是,研究表明,对痛苦的恐惧往往比痛苦本身更令人煎熬。
比如写作,不要等到想好完整的框架才动笔。拿起笔,写五分钟,哪怕只是记录零散的想法。往往写着写着,思路就打开了,不知不觉就过去半小时。再比如学习新技能,不要等到看完所有教程才开始练习,先动手试五分钟,实践中的困惑往往比理论学习更有价值。
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巧妙地绕过了我们的心理防线。”就做五分钟”这个承诺太小了,小到我们的大脑不会产生抵触。但一旦开始,我们往往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不过有趣的是,这个法则还有个反向应用:有些事情恰恰需要拖延五分钟,比如发脾气。
当怒气上涌时,告诉自己:”再等五分钟。”五分钟后,再告诉自己:”再等五分钟。”因为愤怒往往是一时冲动,而说出的话却可能造成永久的伤害。特别是对待亲近的人,多等几个五分钟,很多误会就会消散。
遗憾的是,这个控制情绪的五分钟法则,我至今仍在学习。这提醒我们:简单的原则往往最难坚持,但也最值得坚持。
9、十倍思维
我曾在一所高中做教育顾问时有个发现:当问学生做一套数学卷子需要多长时间,大多数人都说”120分钟”。为什么是120分钟?因为卷子上写着”考试时间120分钟”。
这让我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经常把”常规标准”当成了”个人极限”。就像那些高中生,把考试时间当成了完成时间的标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考试时间是为所有学生设计的,包括那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
当我告诉这些学生”你们可以在45分钟内完成”时,许多人觉得不可能。但在尝试后,有人用了76分钟,有人用了50分钟。这个简单的实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潜力往往被自己设定的界限所限制。
我自己高中时的经历就是个例子。通过刻意练习,我最后能在30分钟内完成一套数学试卷。这不是天赋,而是对”可能性”的重新定义。高考本质上是个熟练度的较量:会的题目要快速准确地写出来,不会的题目再多的时间也是不会。
十倍思维的核心就是打破常规认知的界限。比如:
1、一篇文章可以写得比现在快十倍
2、一个技能可以学得比预期快十倍
3、一项工作可以完成得比要求好十倍
这种思维方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打破我们的”舒适区”。当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比现在好十倍时,你就会开始寻找新的方法,而不是被现有的标准所束缚。
但要注意,十倍思维不是关于立即达到十倍的结果,而是关于打开思维的边界。就像那些高中生,他们可能没有达到45分钟的目标,但已经大大突破了原来的120分钟限制。
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当我们敢于想象十倍的可能性时,我们就已经迈出了突破的第一步。即便最后只达到了两倍或三倍的提升,那也是巨大的进步。
所以,下次当你面对一个任务时,不要问”标准是什么”,而是问”如果要做到比现在好十倍,我该怎么做”。这个问题本身就能激发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因为真正的限制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的标准,而是来自我们内心设定的界限。
https://mp.weixin.qq.com/s/-aCdelkjK20iTGWz2tIKeA
转载请注明:励志啊,互联网最励志资源聚集地 » 高手做事的10个顶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