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专注的艺术》这本书的一个突出感受是,那些实现了了不起成就的人,都是现代的修行者。
初学者喜欢各种方法,因为方法提供确定性。一步一步的行动计划听起来非常有吸引力,只要我严格执行就能像作者一样“聪明”“富有洞见”“身材健匀称”等等。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
比如你学了”十步成为沟通高手”的指南,结果一定是在真实的对话中显得僵硬不自然,你努力按照步骤来只会让人觉得太刻意。
又比如你学了“5个生活小技巧”,发现这些技巧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一些改变,但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健康也好、财富也好,这些不是生活小技巧能改变的。
现代修行者则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能接受不确定性;他们不会追逐表象,而会不断优化自己生活的某些方面;他们极少抱怨、充满拼搏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自己面对世界的一系列原则。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认为,原则是应对现实复杂性的关键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在面对新情况时做出一致且有效的决策。
比如瑞达利欧的一个核心原则是”极度透明和极度求真”。这个原则要求在工作中保持开放和诚实,即使面对困难或不舒服的真相。这种态度帮助他在金融市场的复杂环境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也促进了公司内部的有效沟通和快速学习。
还有史蒂夫·乔布斯的”专注”原则。乔布斯坚信,真正的创新来自于对少数重要事物的深度投入,而不是试图做所有的事。这个原则指导苹果公司在产品线上做出大胆的取舍,最终缔造了一系列改变世界的产品。
所以原则这个东西,往往来自个人的深刻洞察和长期实践,那些公开的信息都只是他们这个整体所呈现出来的“点”。
丹科在书列里举了27条原则,比如:
- 宇宙至高无上的法则是熵。从情感到思想,从你的健康到教育系统依赖的系统,没有什么是永久的,所有东西都是用来确保你的未来。
- 系统思维 – 或者理解任何现实缝隙的目标、过程和问题 – 是你操纵局势以获得优势的方式。
- 心理熵 – 或心理混乱 – 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自我生成的目标、实现它们的路径以及现在需要专注的问题来创造和维持我们的生活秩序。这样我们就不会受到干扰的消耗。
- 判断和辨别之间有区别。判断导致封闭心态,但辨别让你以一种帮助你为自己的发展做出明智决定的方式从他人的经验中吸取。
- 大多数人的痛苦源于人们对情况的期望与现实不符。目前的时刻不应该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 世界需要更多的整体综合者。那些探索现实并在多个领域之间建立联系的人,而不是陷入一个领域,并将他们的整个身份建立在那个领域上。
- 现代世界偏爱生产力,但忽视了创造力。这导致机器人和高效机器的出现,它们不再人类。创造你的大脑喜爱的高效系统,但不要犹豫超越它们,发现下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 成功不能没有失败存在。失败是一个参考点,揭示了一个问题,你从一个目标中产生,发现一个教训。
- 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增加你的心智水平,开放你的观点,或自我的复杂性。
我觉得这些原则很有意思,但有点不成体系,所以我尝试将这些原则总结为一套自我修炼指南:
01 心智训练
1835年8月1日,22岁的丹麦大学生克尔凯郭尔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正缺少的东西就是要在我内心弄清楚,我到底要做什么事情?问题在于,要找到一个对我来说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的信念。”
他的这种关切生命意义的行为,就是哲学家讲的“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之所以终极,是因为它追寻的是答案背后的答案。你的信仰的信仰是什么?你的目标的目标是什么?
现代人要想不成为别人手底下的工具,不想成为统计报告的数字,首先就要不断训练自己的心智。
你要明白自己究竟是谁,是一个老实人、一个员工、一个安于现状的平庸者,还是一个探险家、一个领导者、一个独立的个体?
而这个“我是谁”,不是什么你夜深人静扪心自问问出来的。
你必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才能“找到”你喜欢做什么。
也就是,你得反复训练。
你训练技艺也好,训练阅读能力也好,最终都会提供正反馈给你的心智,让你的心智越来越健全。
那么如何训练呢?
第一,给自己留出独立时间。
这个时间是你专门要安排去做一些主业以外的事情,因为很多人的主业只能带来一些技能的提升和养家糊口的薪水,对心智的训练强度完全不够。
而且在主业之外再发展点什么厉害的兴趣爱好,你可以提高工作中的创造力。
有研究说,一般科研工作者的业余爱好水平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区别。但是学术水平越高的科学家,就越有可能在学术工作之外发展个什么业余爱好,而诺贝尔奖得主有诸如演员、舞蹈家或者魔术师之类业余爱好的可能性,比一般科研工作者要高22 倍。
第二,老生常谈的,阅读和思考。
心智训练只能靠自己,别人没办法帮忙。你不可能指望花钱让别人帮你“改造大脑”!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第三,正确专注。
昨天我们其实讲过,你专注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会反馈给你。
正确的专注意味着你要学会筛选信息,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和有价值的事物上。
从神经网络训练的角度说,就是你可以选择用什么数据训练自己。
如果你总是关注负面新闻或无意义的娱乐信息,你的思维模式和情绪状态就会被这些信息所影响。相反,如果你选择关注那些能够启发思考、激发创意的信息,你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积极和富有创造力。
正确的专注还意味着你要学会在当下保持专注。在这个充满干扰的世界里,能够长时间专注于一项任务变得越来越困难。
但这种能力对于深度思考和创造性工作至关重要。你可以通过冥想或专注力训练来提升这种能力。
同时,要注意在专注和放松之间找到平衡。过度专注可能导致思维僵化,而适当的放松和发散思维则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灵感。学会在不同的思维模式之间切换,可以让你的心智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
第四,耐心。
心智训练,为什么叫训练?因为训练是枯燥乏味的,像不少电影、电视剧、小说只呈现出紧凑的情节,在最短时间内突出最戏剧性的冲突,所以容不下枯燥。
但实际上事物的发展都是漫长复杂且枯燥的,如果一定要说有趣的地方,那些只有你对自己突破一个又一个认知卡点之后的一惊一乍。
前提是,你得有耐心。
02 个人发展
在讨论个人发展之前,我想先和你谈谈什么是职业、什么是工作、什么是事业。
职业就是你的身份,是你用来赚取薪水的手段。它通常和你的专业背景、技能和经验相关,比如医生、教师、工程师或会计师。职业为你提供了一个社会角色,定义了你在专业领域中的位置。它是你长期发展的方向,但并不一定是你的全部。
工作是你要干的具体的活。它是你日常生活中为了完成特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工作可能是有趣的,也可能是枯燥的;可能充满挑战,也可能是例行公事。它是你职业生涯中具体的、可操作的部分。比如公司需要有人去欧洲对接业务,而你恰好有欧洲留学背景,你就被派过去了。
而事业则是你需要发展终身的东西。它超越了简单的职业或工作,代表了你对生活的更高追求和更深层次的意义。事业融合了你的激情、价值观和长期目标。
古希腊有个词叫Eudaimonia,中文一般翻译成幸福。更精确的意思是说,你去从事一项事业,这个事业能把你的特长发挥出来,从而使它一直发展壮大。万维钢讲这个词应该翻译成繁荣(flourishing),对人来说,繁荣就是你要活得蒸蒸日上,你的生命很蓬勃。
你大学毕业在纠结要不要去大城市发展,像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
大部分人纠结的点是:我去了之后生活质量会是什么样?工作机会有哪些?生活成本和工资水平是多少?
但真正想发展事业的人,不会纠结这个。
只要去大城市发展,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高能量人、更多的提升空间,即便你的生活质量会下降,你的工作会非常忙碌且压力大,你的钱不够花,但只要你的潜能被开发出来,生命就会因此繁荣。
什么苦什么累都无关紧要。
比如丹科在大学期间尝试了很多商业模式,比如YouTube上的健身频道、摄影、数字艺术、Facebook广告代理、网页设计等,但这些创业最终都失败了。而且每次失败都让他面临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
但他最终扛了过来,并从这些经验中积累了设计、营销、文案写作、品牌建设的经验,把这些失败经历转换成事业的基石,
这就是个人发展。
当你有了一项事业的时候,你和那些一天到晚刷 LinkedIn、琢磨怎么完善简历的人可就不一样了。
03 哲学气质
《被讨厌的勇气》中,青年对话哲人,说不同意哲人“世界极其简单”的观点,他说:
我们从小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未来充满期待与可能性,但随着年龄增长,世界越来越复杂,每个人都被人际关系困扰,被诸多责任牵绊,工作,家庭,生活,社会等等问题都会摆在面前。孩提时代无法理解的歧视、战争、阶级、疾病、焦虑,现在都会让你困惑、焦躁乃至痛苦。这个世界就是矛盾横生的一片混沌。
哲人回答: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冬天的冰块让人倍感寒冷,但夏天的冰块却能让人舒缓,这是冰块在变吗?恐怕不是,而是我们的感知在变化,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在变化。
所谓哲学气质,它始于对现实的接纳,发展为对生活的积极塑造,最终达到与宇宙的和谐共振。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拓展视野,培养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我们学会在困境中看到机遇,在平凡中发现崇高。
《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塔勒布,身份是期权交易员,但他的书写的非常好,很多人更愿意把他当做哲学家。
金融大鳄索罗斯,虽然金融玩的很好很大,但更希望人们把他看作哲学家。
卡尔•伊坎,身价170亿美元,以前就是学哲学的,他说,哲学的一个智慧,就是看你在混沌不清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在互相矛盾的情况下能不能正常行事。
很多名气很大的风险投资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学哲学、历史等文科的。因此才会有人说: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首先你要非常有主见,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投资会成功,你才敢干;其次你还要有一个开放的头脑,能够随时接受新的信息,勇于推翻自己之前的决定。
既要坚持,又要改变,很矛盾,这是典型的哲学家气质。
不是说你一定要学哲学,才能具备哲学气质,而是告诉你,世界是很复杂,你得有多元的头脑和思维。
比如丹科身上的哲学气质告诉我们:
在专注和开放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又要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在系统思维和个人直觉之间寻求平衡,既要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又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在接受现实和追求理想之间保持平衡,既要认清当前的处境,又要勇于追求更好的未来。
在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关注当下的进步,又要坚持长远的规划。
在自我实验和稳定成长之间寻求平衡,既要勇于尝试新的可能性,又要在失败中保持韧性。
这样的人怎能不复杂呢?
没点哲学气质,你根本难以驾驭复杂的经历。
https://mp.weixin.qq.com/s/GY08Qs_xZBM5PNIp3uh4Bg
转载请注明:励志啊,互联网最励志资源聚集地 » 自我修炼的三个法门